记者正在体验VR疗法
文/图 羊城晚报记者 朱嘉乐
国庆长假结束,许多年轻人从“自由模式”切换回了“忙碌模式”。假期里晚睡晚起、自由自在,回到规律生活后依然下意识推迟入睡……这种被称为“报复性熬夜”的行为,正是睡眠与心理健康相互交织的直观体现。
10月10日是“世界精神卫生日”,记者走访广东省多家睡眠门诊获悉,前来咨询的患者中,大部分存在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与失眠共病。当前,广东正加速构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,目前全省已有131家睡眠门诊,为深受困扰的人群提供专业支持。
多数失眠与情绪共病
记者日前从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(睡眠医学中心)了解到,相比去年,该科室今年就诊人数呈现上涨趋势,时常“一号难求”。据介绍,目前来就诊的患者中,单纯的失眠障碍并不多见,更为普遍的是焦虑、抑郁情绪与失眠相互交织的共病现象,其中焦虑与睡眠的关系尤为密切。
展开剩余73%“我们的入睡困难、眠浅易醒,通常是因为大脑处于一种高警觉的焦虑状态。”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人何红波主任医师解释,这种状态使得大脑放松和入睡变得困难。很多时候,人们甚至来不及意识到自己的焦虑,但身体已先发出信号:对外界刺激敏感、易受干扰、难以入睡、睡中易惊醒或易激惹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就诊人群中的青少年比例正在攀升,“没有时间运动、周末难休息、真正有爱好的人越来越少,加上手机使用不当、家庭教育问题等多重因素,导致伴有情绪问题的失眠青少年越来越多。”何红波说。
据统计,长期失眠者中,约10%-15%会发展为抑郁症;而反过来,超过80%的抑郁症患者伴有失眠症状。很多人不懂也不理解情绪与睡眠的关系,医院通过开设睡眠门诊,减轻老百姓的就诊压力,让大家更早地进行评估,然后接受非药物治疗。
多种技术助患者摆脱失眠
那么,如何科学界定睡眠障碍?专家介绍,一是入睡困难:躺在床上半小时以上无法入睡;二是睡眠维持困难:夜间醒来超过两次;三是早醒:比平常早醒1-2小时,总睡眠时间少于6.5小时。如果这些情况每周出现超过3天,并导致次日疲劳、情绪不稳、注意力不集中等,那么就是有睡眠障碍了。如果持续3个月以上,便发展为慢性失眠。
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(睡眠医学中心)主任张斌指出,绝大多数人经历失眠后,会试图通过提前上床或早上赖床来“补偿”睡眠。这恰恰破坏了睡眠的两大核心驱动力——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。
这种看似合理的补偿行为,实际上减少了有效的清醒时间,削弱了睡眠驱动力,同时打乱了内在的生物钟。这两个推动睡眠的力量一旦被破坏,失眠问题就被固化下来,容易形成恶性循环。
“治疗失眠有个很重要的前提,就是要深入了解睡和醒的根本机制是什么,以及失眠背后的生物学改变。”张斌表示。
失眠认知行为治疗(CBT-I)直击失眠根源,通过调整睡眠节律、增加睡眠驱动力,同时通过认知调整降低对失眠的恐惧和焦虑。该疗法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的睡眠模式,逐步减少对安眠药的依赖。
面对复杂的睡眠障碍,现代睡眠医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疗方案。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、心理治疗外,睡眠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以及诊疗的智能化正成为未来方向。
例如,在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治疗室,虚拟现实VR情境数字治疗通过监测患者使用VR听音乐、正念时的心率、注意力等,分析他们的大脑状态。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(睡眠医学中心),几位患者正在接受双靶点经颅磁刺激治疗,高强度交变磁场在颅内组织中产生感应电流,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。
睡眠门诊覆盖21个地市
为应对日益增长的诊疗需求,广东省正不断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。目前,全省共有1468家医疗机构提供精神心理诊疗服务,其中,131家专门开设了睡眠门诊,覆盖21个地市。
各大医院也在积极探索更专业的诊疗模式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将呼吸睡眠与精神心理科合并,打造全疾病谱睡眠诊疗中心,设住院床位38张,睡眠监测室17间。广东省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在开设失眠门诊基础上,今年新增躯体疾病伴失眠门诊,并正在筹建“睡眠病区”,实现从监测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。
发布于:广东省盛达优配官网-配资短线炒股-股票账户配资-股市五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